近日,由我校土建学院王刚副教授团队主导研发的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实景技术,正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实景技术赋能智能建造,在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湖滨文旅综合街区、儿童乐园及天星湖二期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
项目建成后的鸟瞰效果图 |
该项目立足我校“四川省BIM+应用及智能可视化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由中国十九冶集团承建,攀枝花学院提供科研技术支持。项目以践行“两山”理念为指引,构建了“央企主导+高校支撑”的创新模式,并成为2024年度四川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作为攀枝花市“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核心工程,项目组创新采用王刚科研团队研发的“OPGS倾斜摄影数据与3D高斯溅射融合算法”,解决了复杂山地地形下三维实景建模的精度难题。该技术通过高斯函数模拟点云分布与多角度影像融合,使模型精度提升至厘米级,为高海拔城市建设探索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
攀枝花学院科研团队与天星湖项目部技术人员合作交流 |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涵盖土木、测绘、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先后完成项目建设过程各个阶段的实景建模工作,构建了“数字孪生”管理体系,推动工程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项目建成后,将通过虚拟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实现“未开放先引流”的创新运营模式。
 |
天星湖项目三维实景模型(2025年4月14日) |
“数字孪生”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智能建造技术正从单一工程管理向城市综合治理拓展。王刚副教授介绍,该技术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施工浪费达15%以上,为智慧城市建设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实施期间,我校与十九冶集团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累计培养BIM技术人才38名,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超500万元。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为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成功范例。
当高校智库遇上西部铁军,当红色基因碰撞智能科技,攀枝花学院与中国十九冶的科研合作在传承三线建设精神的同时,以三维实景技术为跳板,构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正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深度融合的“攀枝花样板”,将不断为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彰显担当使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陈超;审核/方青松 王刚;部分图文来源市融媒体中心)